配资平台经营你朋友圈的“诗和远方”
本以为这年头最难赚钱的行业,应该是实体零售、外卖、开店。
但怎么也没想到,2025年最难做的,居然是,旅游!
是的,就是那个一有点时间就掏出三五千、一点不带犹豫就出发的“旅游”。
你朋友圈的“诗和远方”,现在正变成无数投资人、地方政府、景区高管的“噩梦”。
01
2025年上半年,一纸法院公告炸出了个大新闻:青海旅投破产,旗下13家子公司一夜清盘,直接退场。
曾经它背靠省级资源、喊出“三年百亿融资、五年冲击上市”的口号,结果不到十年,烧光4.8亿,干烂每一个项目,直接从“文旅白月光”变“烂尾集中营”。
到底有多离谱?
2371万元投建的营地,连土地产权都没有;斥资3000万买了一家资不抵债的公司,结果人财两空;至今被执行金额超3亿,连高管都躲不过“限高令”。
展开剩余79%但青海旅投并不是孤例。
张家界也亏了,上市文旅集团净亏3125万元,大庸古城日均游客20人,20亿投资砸出了个“空城”;
西安曲江也没赚到钱,“不倒翁小姐姐”“大唐不夜城”天天上热搜,一年净利润不到24万元,活脱脱一个“为热闹做嫁衣”的悲情角色。
看到这,你一定想说:这怎么可能?我旅游的钱明明没少花啊。
02
没错,旅游确实是越来越火,文旅部的数据都写得清清楚楚:
2025年一季度,国内出游人次将近18亿,居民出游花费1.8万亿元,双双创下历史新高。
那问题来了,人越多,钱越多,为什么企业却越亏?
答案就两个字:错配。
旅游的钱,绝大多数人以为都进了景区和酒店口袋,其实真正笑到最后的,是平台。
携程一季度净赚43亿元,同程11.6亿元,美团到店订单涨幅超25%。
你在他们家买了票、订了酒店、抢了车位,人家什么都不养,只分发流量、抽佣分成,完美演绎“卖铲人赚钱”的淘金故事。
而那些上游的景区和地方文旅,只能一边赔钱、一边硬撑。
景区门票一降再降,演出免费、打卡景点免费、文化活动免费,“热闹我来搞,赚钱你们拿”。
他们不挣钱,只涨人气;你一分钱不花,还能刷短视频看热闹。
而最惨的,是那些重金砸项目的地方政府和国资平台。
过去靠“土地财政+专项债”撑起来的旅游基础设施,现在回不了本了。
你不买门票,我的投资回款就断了;你住民宿不住景区酒店,我的运营现金流就塌了;你刷携程不看官网,我的营销预算就打水漂了。
03
大家都以为“旅游还在风口”,其实早在转型了。
从1.0到2.0的这场变革,最大改变是:游客变了,他们不再追求“去哪”,而是“为什么要去”。
他们不想看山、看水、看寺庙,只想沉浸在某种情绪里:清净、治愈、逃离、表达。
Citywalk、寺庙游、Livehouse、乡村露营、县城特种兵旅行……只要你能带来“情绪价值”,就能赚钱。
这就是为什么,九华山能靠“上香”赚近7000万元;迪士尼靠童话IP把大人变成孩子;就连上海的livehouse,都能吸引成百上千人“跨城为爱奔赴”。
而你还在搞仿古城、投项目、建园区、修大门?
现在的旅游业,早已不是“谁资源好谁赚钱”,而是“谁能抓住人心谁赚钱”。
曾经的文旅平台,靠资源靠政策,靠烧钱烧出了一个个“工程”,现在这些项目一旦没人接盘,就只能原地烂尾。
04
青海旅投破产,只是“泡沫破裂”的第一声枪响。更多平台在挣扎,在等待,在幻想下一轮政策扶持。
但等不到了。
2025年开始,主题公园、仿古街、无商业模式的文旅项目,已被明确列入“地方债投向负面清单”。
你想“借新还旧”?对不起,没门。
所以,今年你会看到很多文旅公司在“卖资产、裁员工、关项目”;你会看到一批传统景区开始搞夜市、演出、跨界联名;你也会看到一些小体量但灵活的新景点迅速爆红。
洗牌开始了,谁转得快,谁活下去;谁还想着“老路”,谁等破产。
现在的旅游,不是做资源,是做体验;不是赚门票,是赚人心。
而真正能活下来的玩家,一定是那些敢于放弃旧模板,敢于理解游客,敢于变轻、变快、变新的那一批人。
不是游客变得苛刻了,是他们的钱开始只花在“值”的地方。
泡沫破了,热闹散了,真正的金子,才刚刚开始发光。
发布于:北京市双融配资-双融配资官网-证券公司配资-北京股票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